妳怎麼有辦法做到?小孩不會主動跟妳要手機或 i-Pad?
一開始有人問我這道題,我還真不知從何答起。
我想了一下,難道是我小孩比較會控制自己?比較服從指令?
絕對,我保證絕對沒有!(他可是很有主見呢)
難道我特別兇,特別嚴格,每次嚴詞拒絕?
兇........,我們再討論🤣,但我真的真的沒有特別「不准」他看手機或玩平板。
孩子的爸爸一直認為,一定是我很嚴格強制他,命令他不行,但事實上絕非如此。
一旦養成一種習慣,要改變就會需要戒斷,當習慣養成,戒斷就難。預防永遠勝於治療。
在孩子認知能理解的時候,在我教導他語言能力的過程,發現他喜歡知識百科類書籍,我們有兩三個版本的人體百科書,講解過好多次人體器官,大約知道器官的功能和運作,當時就慢慢灌輸很多常識。電視跟手機的螢幕藍光持續刺激,會破壞大腦神經傳達訊息,也會讓眼睛細胞受損,造成近視;糖果餅乾,含糖飲料,會讓頭腦高速旋轉,難以思考......,還會容易蛀牙......
這種事情,不會是遇到了才講,遇到了的當下才要講,就會變成爭執,因為孩子沒有時間緩衝,他們會「不甘願」,家長只能直接命令。
也不可能每天拿這個來煩小孩,講解次數太頻繁,孩子就會產生反抗心態。
挑選某些黃道吉日關鍵時刻告訴他,這些事情之所以不好,原理是什麼,他理解了,就不用規定那麼多。
孩子是願意愛自己的,當他學會自己的身體該怎麼保護以後,就算在外面遇到誘惑,也不會太偏離軌道。
孩子問,為什麼隔壁桌那個哥哥可以一直看手機?為什麼別人的爸媽都可以讓他們看?
面對4歲小孩,我回答他:
你看,為什麼媽媽不用戴近視眼鏡?為什麼有些人有近視,有些人沒有?
(給他思考)
媽媽再說:
別人一直看,有可能因為他的爸爸媽媽不知道這個,你很幸運,因為你的媽媽知道這件事,媽媽救了你的頭腦跟眼睛。
Q1)那妳家小孩可以看卡通嗎?
A:怎麼會不可以?
我家爸爸都說了,沒有卡通的童年很悲慘,4歲的社交還沒有到去學校跟同學討論劇情的階段,還不用為了社交話題,每天追同學在追的卡通。所以4歲的卡通就安排在每個月雙數週的假日,一月兩片。片子從一開始的媽媽選,到現在,會讓他有選擇性的選擇。(過濾掉色情、暴力、不適齡)
這讓我們有許多時間閱讀,玩桌遊。
我也養成到外面吃飯,不帶桌遊、玩具、或繪本,會覺得心慌的習慣。等待用餐時間,也可以愉快玩桌遊。(或玩玩具,講故事)
Q2)那妳家小孩可不可以吃糖?
A:當然馬是可以!
我家爸爸也說了,沒糖吃的童年是黑白的,我跟孩子說:我們來看看成份表,然後,我們一起來看看國民健康衛生署建議一個4歲小孩每天糖攝取量不能超過多少?你現在吃的這顆糖果含糖量是多少?這樣換算下來,你一天大約能吃幾顆,我們來算一算。
具體化,量化,這樣他便學會了自我控制。(跟看成份表)
遇到給他糖的大人,小時候他會收,由媽媽保管「吃飽後再吃」(通常吃飽後小孩就忘了);最近有幾次,我聽見他的回覆變成:「不用了謝謝,我今天已經有吃過糖了。」
(沒有每次,但我覺得他更進一步了,好棒!)
當然他還是個小小孩子,有時也會有孩子對甜點的迷戀跟渴望,加上同儕效應,對引誘難以抗拒。範圍內,媽媽是會滿足他的,畢竟我真的覺得他會主動拒絕,已經很難得。
對孩子行為的期待,每一項都需要經過很多鋪陳,希望他們不做什麼,或做些什麼,都圍繞在「自主思考」,培養他自我思考的能力,引導他做出符合期待的判斷,而不是突如其來的強制、命令與征服。
以上。
所以,我的小孩不大會主動來跟我要手機或平板,另外,媽媽在家完全不看電視,陪他吃飯或在公園,也都在陪他玩,或看著他玩,而不是看手機。(所以爸爸常常氣呼呼媽媽都不看電話.....🤣)(陪玩是很累人的😌......)
以上是我的回覆,真人無法每次回答這麼多話,講這麼多,對方也會聽到白眼翻到肩胛骨.......🤣🤣🤣
記者老梁:昨天視力檢查1.0........,報導。